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大事记
(2006—2010)
2006年3月15日召开常务理事会,审议2005年工作回顾和2006年工作要点,审议通过了新会员名单、增补理事和常务理事名单。
2006年6月27日假上海市社联101会议室,上海食文化研究会与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自主创新推进上海食文化新发展”研讨会,会上有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老饭店、上海锦江集团、上海绿波廊酒楼四个单位作交流发言。四个单位发言后,有四位会员自由发言,最后由王克会长讲话。
2006年5月10日、7月12日、8月9日、11月1日,先后召开4次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会议,专题讨论关于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换届筹备工作。经过充分讨论,统一思想,落实力量,撰写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修改章程报告、财务收支情况报告及调整会费标准报告;拟定领导成员候选人名单;整理研究会成立10年来学术论文汇编等工作。
2006年12月20日,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假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101会议室,召开2006年学术年会,这次年会的主题是“食文化与以人为本”,会上有5位专家、学者作了交流发言。随后又进行了自由发言。出席会议有50余人,会议由本会常务副会长汪杰主持,最后由市社联学会处王德敏同志作了讲话。
2007年1月16日下午在上海绿波廊酒楼召开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会议由常务副会长汪杰主持,会议讨论换届事宜。会上由常务副会长汪杰作了修改章程报告,副会长周三金作了财务收支报告和调整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收费报告,王克会长提出了经过多次协商第三届理事会领导成员候选人名单。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通过第三届理事会领导成员候选人名单。会议认为第二届理事会在广大会员关心支持下,在经费来源十分困难、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是很不容易的。
2007年3月28日下午在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办公室召开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会议,讨论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议程、日期安排,对大会召开作了分工,大会由王克会长主持,常务副会长汪杰作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副会长兼秘书长周三金作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新领导成员候选人名单,杨卫武代表新当选领导讲话。
2007年4月23日,在上海科学会堂召开上海食文化研究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由王克会长主持,大会应到会员代表150名,实到会员代表93名。会议听取审议了常务副会长汪杰作的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及财务报告;朱炳元作的上海食文化研究会章程修改报告,大会会员一致通过了以上三个报告。
周三金副会长兼秘书长作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候选人调整情况的说明,提请大会表决;会员代表大会分别表决通过了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名单。大会还通过了第三届理事会名誉会长、顾问名单。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发来贺信,新当选会长杨卫武同志作了讲话,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委书记潘世伟同志委托学会处王德敏同志出席大会并讲了话。
2007年6月1日假鸿瑞兴大酒店召开上海食文化研究会第三届第一次会长会议,会议由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会议听取了副秘书长祝阿毛同志的工作汇报,他汇报了上半年所作的工作:一是关于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这次大会对十年来历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成册;以及5年工作总结;章程和理事会名单等装订成册;因此大会费用出现了支出大于收入。二是关于2006年工作回顾和2007年工作要点;三是关于新一届理事会工作更有成效,书面提出建立健全研究会相关专业组的建议。
杨卫武会长作了讲话,他强调研究会要做好为会员单位服务的工作,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要加强发展新会员工作,扩大食文化研究会队伍。
2007年7月28日—30日,上海食文化研究会组团出席中国食文化节,在山东淄博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办,本会组织12位同志出席中国食文化节,豫园商城餐饮事业部十分重视,组织7位同志前往,并由王建国副总经理带队。上海绿欣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共4位,前往展览中心设展台,经山东食文化研究会推荐,在丽景源大酒店现场改装灶具,经当场测试,效果很好,受到丽景源大酒店领导的认可。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祝阿毛出席了中国食文化节开幕式。
2007年8月4日—10月31日,上海食文化研究会、申江服务导报、宁记酒家联合举办“海上十二厨,现做看家菜”活动,在宁记酒家推开。这12位大厨是研究会的新老会员,从8月4日开始,每周六晚一次,跨度近4个月。他们代表着上海厨艺的最高水平,先后为美食爱好者献上了39道看家菜,获得广大参与者的欢迎与好评。
为期三个月的“海上十二厨秀”活动在收到数万选票后,最终决出了排名。扬帮大师莫有财的看家菜“莫家煮干丝”,以24308票的积分获得全场冠军,莫大师也顺应夺得“名厨之王”的桂冠。获得亚军的是东林发大师的“辣子蹄膀”;胡丽妹大师的看家菜“糟溜鱼片”获得季军;获得4—6名的是闽菜陆金华大师的“佛跳墙”;中国素菜王罗来耀的“清炒素蟹粉”和严惠琴大师的“金沙大虾仁”。以上活动均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2007年12月15日—17日,本会组织祝阿毛、丁平安、张国祥3位同志出席了“2007中国首届酱文化(绍兴)国际论坛”。
2007年1月—12月,上海食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与市民日常生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十分密切,我会充分发挥会员、专家、学者的专长,采取独立和联合举办的形式,组织科普讲座和咨询服务活动。我会会员中的专家、学者分别在市社联东方论坛和企事业单位、社区,向广大市民宣讲“饮食与营养”、“养生与保健”、“现代生活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和人们最关心的课题等内容,一年来科普讲座举办22场次,听讲3450人次,咨询服务1次,100人次。
2007年12月13日,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所属饮食文化研究所王斯女士,陪同美国《品味与财富》杂志主编刘曼教授夫妇来本会采访交流食文化工作,本会张文虎副会长接待介绍上海食文化学术活动及各帮系菜肴文化内涵。
2007年12月31日,在《上海食文化通讯》上刊登了2007年学术年会专辑,主题是“多元化中的上海食文化”,在世博会两年后即将召开的今天,我们讨论多元化背景下的上海食文化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但这一主题的讨论,归根结底是离不开我们党的政策和方针的大方向。闭幕不久的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过深刻的总结和精辟的论述,这对我们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和理清研究的思路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008年1月15日,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假上海建工锦江大酒店召开上海食文化研究会/
上海旅专成教学院2008迎新联谊会,会议由副会长、华师大朱希祥教授主持,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文虎作了2007年度工作回顾总结,并提出了20008年工作要点;最后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校)院长、上海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卫武讲话并宣布联谊会开始;整个联谊会始终在和谐、祥和、奋进的气氛中进行。
2008年3月25日—30日,根据工作计划,在城隍庙上海老饭店举行了由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和上海豫园商城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扬州市烹饪协会协办、上海老饭店承办的上海食文化大师宴——沪扬美食节活动。
这次大师宴的主理大厨荟萃了沪扬两地泰斗级的淮扬菜烹饪大师,其中,本帮菜泰斗李伯荣、乌参王任德峰等上海大师曾参与了去年八月中旬的上海本帮菜大师宴,而专程从扬州请来的烹饪大师中,淮扬菜掌门人薛泉生、三头宴创始人张玉琪、淮扬细点王陈恩德等人均为国内享有盛誉的淮扬菜泰斗级大师,多次为国宴掌勺。而这次大师宴还特邀淮扬菜文化名人王镇教授出山,为本次活动的食文化进行软件设计。
本次大师宴推出了乾隆南巡宴和扬州三头宴这两套高低不同的淮扬名宴。席中既有濒临失传的凝脂江回、龙袍西施乳等极品乾隆御膳,也有扒烧整猪头、清炖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等传统淮扬名菜,此外,由上海烹饪大师们创制的精扣三丝、虾籽大乌参等精品海派淮扬菜也将一并崭露头角。大师宴期间,上海老饭店还将增设大煮干丝、大烧马鞍桥等淮扬传统名菜供食客进行零点。这是一批凝聚了沪扬两地烹饪大师毕生经验和心血的经典淮扬菜。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之所以能够最终促成这次盛会,是因为淮扬菜是中国美食史上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派系,淮扬菜平中出奇、怪中出雅、淡中出味的独特烹饪理念,使淮扬菜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各新闻媒体如新闻早报、午报、晚报、东方早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等都作了详细报道。
2008年4月22日上午,在上海建工锦江大酒店召开了秘书长会议,就学会服务的定位、工作的切入点、会员单位的发展、以及食文化发展下一步的情况等进行了研究和布置。
2008年4月27日下午,上海食文化研究会与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人气美食》制片人张文莹商谈下一步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如何支撑《人气美食》节目;商定上海食文化研究会作为节目支持单位打入屏幕,并派出3位专家学者以“美食家”的身份参与节目的制作。
举办《上海食文化五月论坛》,主题是“世博会与上海食文化”。在会上有5位专家学者作了交流发言,杨卫武会长作了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与上海食文化地位作用的讲话,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上海举办世博会的规模,据了解来自世界各国的贵宾将有7000—9000万人左右;这次盛会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会期之长前所未有。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上海食文化研究会也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可以借此机会向各国贵宾展示上海食文化的创新发展。他要求食文化全体会员充分认识这次盛会的重大意义,要提高认识,落到实处,迎接是世博会的召开;各会员单位在工作上要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做好企业的硬件建设,在软件上做好菜肴、点心品种上创新,中西结合体现食文化的特色;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自主创新,有条件的单位要展示本店特色品种,适应各国贵宾的不同需求,提高服务水平,为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作出贡献。
11月14日假上海社会科学会堂举行《改革开放30年上海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讨会,会上有6位专家学者、会员单位领导作了交流发言:鸿瑞兴大酒店是亮总经理作了“改革开放30年创新发展及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报告;上海老饭店任德峰总经理作了“老饭店改革开放30年”的报告;上海泉绿佳农业种植发展有限公司全修桃总经理作了“改革开放30年的创新发展”的报告;华师大朱希祥教授作了“当下中国食文化发展的两难问题”的发言;上海药膳协会吴承起同志作了“药膳菜点中菜西做趋势”的发言;副秘书长江礼旸同志作了“文化素食”的发言等。最后由杨卫武会长作了总结讲话,市社联潘为民同志出席会议并讲了话。
2009年2月20日,在福州路107号339室召开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会议由杨卫武会长主持,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文虎同志作了2008年工作回顾与2009年工作要点的汇报,提请到会30余位常务理事审议。大家认为2008年研究会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对2009年工作要点,充分发表了意见和建议。会议认为,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对上海食文化研究会是个很好的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食文化,以迎世博为动力,做好上海食文化各方面的工作,向世界贵宾展示上海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建设国际大都市作贡献。
组织调研,为会员单位服务,研究会工作要面向会员单位,积极做好服务工作,会员是研究会的主体,要依靠会员积极参与和支持关心,以及发挥专业组的作用,听取广大会员的意见和建议,研究会工作才有新思路。我会调研组根据常务理事会提出要开展调查研究,征求会员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组从研究实际出发,提出11个方面调查内容,每题分A、B、C内容,2008年11月25日将调研表发给会员单位。根据调查内容,会员单位都撰写了每题A、B、C答案。2008年12月15日,各会员单位返回调研表,我们进行统计归类工作,华东师大朱希祥教授安排对外汉语系四位学生,于2009年3月29日前往上海城隍庙“和丰美食楼”以采访形式调查中国食文化的传统创新发展。和丰美食楼史美伦总经理向调研组人员作了介绍,调研组人员对有关方面内容作了深入调查了解,写出了调研报告—“让民族的美食与世博共享”。和丰美食楼是豫园商城最大的小吃广场,已成为今日上海十大景观之一,小吃历史悠久,技术力量强大,各式风味小吃独具特色,他们的目标围绕着三句话为中心,即“外国人吃遍中国点心”,“中国人吃遍上海点心”,“上海人吃遍各地点心”。这是豫园小吃王国在申请参与世博会提出的响亮口号。他们还贴出“迎世博,让世界共享中华美食”。他们力求在产品、服务、环境、质量上做到尽善尽美,和丰美食楼是第一批获得进世博的餐饮企业。
5月16日在会长杨卫武同志带领下,50余名会员分别参观考察了“上海泉绿佳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和“上海苏食肉品配供有限公司”,下午听取了两个公司领导的介绍,受到两个公司的热情接待。
上海泉绿佳农业种植有限公司,从1994年创办以来,贯彻以发展“菜园子”和“丰富菜篮子”为宗旨,在全修桃董事长陪同下参观了青浦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有机绿色蔬菜农场。青浦区现代农业园区拥有1000多亩各种优质品种果蔬现代化种植大棚,公司总部位于青浦华新镇,拥有1000多平米厂房和办公区,与农户合作种植基地近两万亩,日供应优质果蔬15个品种,日供应量达到800吨以上,销售网络有超市、政府食堂、街道食堂、餐饮业等领域。除配送外,公司基地还作为浦东广玉兰餐饮公司指定的基地,精细分装,配送形成一条龙服务。
上海苏食肉品配供有限公司是以肉类食品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为主的现代化物流企业,成立于1992年,现有员工400多人,公司依托江苏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满足上海旺盛的市场需求。该公司重视食品安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成为上海市场最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连续多年被市有关部门评为十大畅销品牌,苏食客户遍布上海。现有苏食肉品专卖店250多家,直销配送机关、学校、厂矿企业、食品加工客户150多个,为80多个大卖场直接供货,成为大润发、欧尚、麦德龙等大卖场供货商,形成了批发、零售、配送、肉品经营门类齐全,每天销售80多吨,年销售额4亿多元,在上海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
通过参观考察和听取两公司的介绍后有以下体会:
1、组织会员赴全绿佳公司和苏食公司参观考察,得到了广大会员的积极响应,有的会员单位领导不能参加,委派代表参观考察,这次活动受到广大会员重视和欢迎。
2、这次参观考察活动得到两公司领导热情接待,两公司领导亲自陪同参观并比做了详细介绍。
3、在参观考察过程中,亲眼看到了有机绿色蔬菜的生产与加工,大家认为食文化企业做好供应服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确保消费者吃得安全、卫生、健康,关键在于把好进货渠道关。
迎世博,祖国颂《中国名胜诗书画》巡展,诗书画巡展的举办,为爱我中华,畅想世博。首场在上海松江区西林禅寺举行,首场巡展共有56组诗书画作品,代表56个民族共同参与,弘扬传承老城风貌,拓展构建形成文化品牌。大学城基地、亚洲第一天主教堂、佘山天文台等著名景观,是2010年世博会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打造上海旅游书画城,借世博会期间让更多游客参观书画经典品牌,以塑造企业文化,诗书画展是展示中华民族文化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是协办单位之一,我会还有绿波廊酒楼、上海南翔馒头店、上海春风松月楼素菜馆、上海泉绿佳农业种植有限公司也参与协办。我会先后参与协办,第一场9月13日早松江,第二场9月23日在上海城隍庙。第三场12月15日在杨浦区政协,第四场在杨浦区大桥街道举办。
2009年10月29日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楹联协会、上海食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报告会,邀请上海市政协副主席、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教授从世博历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举办上海世博会所面临的三大历史转折,世界选择了中国,选择了上海,我们工作的进展,筹备上海世博会的挑战,以及世博会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等六个方面,为我们作了两小时的精彩报告。这次报告内容给大家的印象是最全面、最新鲜的报告。会上,周汉民教授还用投影放映了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形象生动,加深了对世博会建设的印象。周汉民教授还回答了参加会议的一些专家和会员的提问,对周汉民教授的精彩演讲和热情回答,会场听众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参加这次报告会的有三个学会150余名会员,我会名誉会长王克、丁锡满、李伦新,副秘书长祝阿毛等到会,丁锡满名誉会长主持了这次报告会。
2009年11月26日在上海社科会堂举办“迎世博,弘扬中国优秀食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由张文虎秘书长主持,会上有4位同志作了交流发言。张文虎作了“世博会与上海食文化”、朱希祥作了“迎世博弘扬中国优秀食文化”、是亮作了“以人为本创建食文化企业”、朱磊夫作了“展示智慧弘扬中华食文化”的发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食文化研究会的名誉会长、顾问以及会员等70余人。
2010年4月份,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举行了换届选举,我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卫武同志被光荣推选为第三届委员会委员,这是市社联领导对我研究会工作的关心与肯定,同时也证明了学会在杨会长的领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社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做好世博和世博后食文化的研究。
6月12日,食文化研究会在福州路107号三楼的会议室召开了2010年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会议对全体与会代表作了2009年研究会的工作情况汇报和对2010年的任务作了明确的部署,特别是对世博期间世界各国的饮食习俗和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如何结合,如何把上海的海纳百川的都市饮食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把上海打造成亚洲乃至世界的美食大都市,做好我们的研究工作;对后世博我会的课题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提交会议审议。会议统一了思想,特别是在绿色和低炭饮食方面走出自己的新路。
1、要注意对绿色低炭饮食的宣传,多元、多侧面地普及绿色、低炭方面的知识。
2、创导合理、科学的饮食消费习惯。
3、饮食服务企事业单位要率先做到和担当绿色和低炭的社会责任,从管理入手,从制度上落实。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会刊》的改版,研究会的会刊是广大会员和专业人士研究心得、课题论文交流的文化园地,也是饮食文化爱好者相互学习研究的平台。为了增大信息的容量同时又要把版面设计的更加生动活泼让人喜爱。我们对会刊的内容和形式作了一些调整。如头版增加了必要的有关食品方面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安排了《美食园地》栏目——有关美食创新,创导新型、绿色、低炭的饮食;《厨艺心得》栏目——专登一些从事厨艺工作同仁的心得体会,为他们创造一个交流厨艺的平台;《馋人馋语》栏目——为美食达人和爱好者发表评论而设置的园地,也为社会创导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习惯增加一个宣传阵地。
另外还有《饮食养生》栏目——宣传中华药食同源的理念、介绍一些美食养生的有关知识、《异域食风》栏目——感受一些国外不同国家的食风、食尚,开拓我们的美食视野,领略世界饮食文化、《会员花絮》栏目——则用于倾听会员的心声和对团体会员的推介等等。版面由黑白改为彩版,力求赏心悦目,增加了彩照,突出了宣传效果,今后在市社联的领导下,将严格按照党的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强大思想武器,做好饮食文化方面的研究和宣传。
2010年7月份,我们策划和组织了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名义下的《美食家联谊会》,联谊会采取会员制,从社会上的教师、艺术家和美食爱好者的队伍中招募,目前共有20多名(现在正在不断地扩大)。我们成立联谊会的宗旨是对社会从事餐饮经营的饭店酒家进行美食考察和研究,参加者有我们的会员和社会美食家。每月举办一次,至2010年12月,我们考察的饭店酒家如下:
1、7月——在鸿瑞兴(上海餐饮著名品牌);
2、8月——在“掌柜的店”(豫菜风味);
3、9月——在青浦“联怡枇杷生态园”(农家菜);
4、10月——在“锦雪苑”(二军大四星级酒店);
5、11月——在外高桥保税区公寓大酒店“尝尝香约”;
6、12月——在西贝莜面村(大西北家乡菜)。
通过美食品赏活动,我们联动了会员单位、社会饭店和酒家。在管理层面、市场动态、商业运作、传统菜肴质量、创新菜肴的研究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现,这一切对新形势下的餐饮市场的兴旺发展都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例如“鸿瑞兴”已有了一定的历史,他们对苏帮面点的坚持和新上海菜的开拓与研发始终保持市场的信誉,以品牌带动质量管理,以创新巩固传统厨艺,创制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成为同类行业中的佼佼者。
又如“掌柜的店”,以浓郁的中原文化感染了上海的食客,尤其是上海的白领一族。在世博期间,一口气开了四爿店,填补了在上海豫菜的缺口,传统饮食搭上了时尚的动列,青年经理的梦想很快在现实中得以实现。绿色、低炭、环保、中低价位很快赢得上海人的认可,生意做得如火如荼。
再如青浦联怡酒店打的是生态牌,绿色、环保的农家菜让人倍感亲切。实惠、不花俏,以质朴打动人心,虽然价格不菲,但他们用口味换口碑,在经营理念上大有闪光之处,等等。
11月12日,在上海社联会堂召开了《世博后上海餐饮业发展方向》的学术研讨会。
会议由张文虎秘书长主持,杨卫武会长作了年度总结,在世博会期间,我研究会对上海餐饮文化的现状做的调查,我们充分发挥和依靠了会员参与和关心,听取了广大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发挥了专业人员的作用,深入单位调查研究,结合美食品赏活动,总结了会员单位在食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对尤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较好、创新思维运用的较成功的单位进行总结,推进了食文化的持续发展。
研讨会上,多位学者、专家作了精彩的演讲。例如著名美食评论家江礼旸作了《上海餐饮后世博》的演讲;“鸿瑞兴”的董事长是亮对《世博后餐饮业的发展方向》写了专题论文;贺化帛先生则从《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宴会菜单——看上海餐饮的现状和趋势》作了研讨发言;张冰隅教授的《抓住时代契机,让饮食文化研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中的重头戏》 则从因势利导的角度,不失时机地做好饮食文化的研究;殷仁方老师从健康养生和保健的角度,分析了优质洁净的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对自己身体多一点尊重,少一点虐待》提醒人们,对环保的重视,对绿色低炭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