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文化国外传播的崭新尝试
——《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的启示
朱希祥
在中国国力日渐强盛的今天,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日益强烈。“中学西传(渐)”连同中国整体文化的国外传播,又被人重新提起并与“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并驾齐驱,它对中国人自信心的提升,对中国重振民族精神、重树民族形象,甚而至于对世界的贡献,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与价值。
在最近我所指导的大学生研究课题《中外学生对中国文化资源体认的偏差研究——基于上海地区高校的调研》中,收集到的数据表明:我们大部分的欧美留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因此,通过饮食文化开展中国文化的传播,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如何有效地进行相关的运行与操作,却并非易事。而今年上半年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播出与受到追捧,给我们提供了崭新尝试的极佳范例,可以引发了我们对中国食文化国外传播的新形式、新途径等问题的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一、创意新颖独特和制作精美细腻是国外传播的基础
以往一些中国的产品,包括文化产品,不能在国际舞台闪亮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创意的陈旧和制作的粗糙。文化学者余秋雨曾严厉地批评过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当中的中国馆,因为其中充斥了京剧脸谱和长城的喷绘照片,伴着中国风景胜地的灯箱,最后的总结是针灸的人体模型,总体设计像工人文化宫的展出;而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的中国馆,因庞大无比的场馆里,墙壁上是有关中国历史的黑乎乎的浮雕,下面是古董,红木家私和一些文物,又令他十分不满。这些批评是否有道理,恐怕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余秋雨提出的防止一味怀旧,要勇于创新的观念还是对的。他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该把握的文化思维问题归纳的三条:体现世界性,体现创新,体现对未来的责任。 从文化国际传播角度看,这还是非常贴切的观念。有了这样的新观念作引导,展馆中究竟应该放什么,中国饮食文化应该展示什么,以及如何展示等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舌尖上的中国》在这两点上都是做得极好的。片名的以小见大和形象与抽象的结合,以及各集主题的提炼和标题的设计: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都声色并茂、生动形象而又高度概括了从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统。再加上如国外经典记录片《动物世界》那样的扎实、真切而精美的视觉制作,自然能够打动中国人,也能被国外观众所接受和喜欢。
据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海外发行部主任张琳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的销售情况异常热烈,刚播出时他们给各个区域的播出平台发了样片,就得到了积极的反馈,有的外销区域里几家电视台都争着要买,海外发行部甚至有余地来比较价格和播出平台的影响力。早在今年4月的第65届戛纳电视节上,《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国参展纪录片就引起了业界关注。《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所有参展纪录片中问询量位居第二的片子。当时,戛纳电影节主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还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法国纪录片公司的卡特琳娜女士看完片花后称赞说,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备世界水平,她有意购买。
“这部片子在发行上不用我们追着去推荐就有人互相竞价,这在近几年的纪录片领域里面是比较少的现象。”张琳透露,目前除了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电视台早就下好订单之外,韩国、日本也已经差不多定下来了,东南亚、欧洲市场这样的传统外销区域都很关注这个节目,德国、法国、俄罗斯的电视台都有意向要购买。与此同时,图书版《舌尖上的中国》也连续荣登全国各大书城的销售排行榜。在刚刚结束的“2012南国书香节”上,该书高票入选“2012南国书香节最受读者关注十大图书排行榜”。在国内市场持续升温的同时,该书也引起了海外出版界的高度关注。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朱庆介绍,光明日报出版社已分别与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和美国的出版商签署了中文繁体字版和英文版《舌尖上的中国》的版权贸易协议,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国的出版商也预约进一步洽谈外文版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光明日报出版社还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国》的英文版图书,委托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对外发行。
这些自然都离不开该片创意的新颖独特和制作精美细腻。
一位在神户国际大学教学的华裔教授,选择给60多名中国文学专业的日本学生看《舌尖上的中国》中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和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学生看完后,普遍认为这套片子很有“质感”,有能够触摸到的感觉。主食那一集里,有好几个镜头是驴拉磨,还遮着眼睛。对于80后和90后的日本学生来说,他们很好奇,之前也看不到这个东西。他们才知道中国文化这样深,而他们在日本看到的影像中国就是北京、广州、上海的大酒店、豪车什么的。此外,第五集片子里有讲到顺德的“村宴”。学生们都看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东西?他们就去查这个“村宴”,顺带查出来“堂会”。这个片子对海外传播中国来说,它的纵深感很强。因此,这位教授说,它虽然只是一个引子,但通过这个引子,有兴趣的人,可以顺藤摸瓜,对中国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二、及时的翻译和主动的介绍是国外传播的动力
上面提及的那位在日本教学的华裔教授,当时看完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立马想到的是,要将它介绍给外国学生,由此也检查一下外国的学生是否有接受它的能力。当时,《舌尖上的中国》深夜在央视一经播出,就引起海内外华人的一片叫好。许多人收看起久已未看的CCTV,翘着拇指大赞焕然一新后,剩下了浓浓的乡愁四溢。急于向美国朋友推荐自家锦绣的华人,更是急切呼吁赶紧出英文版。
2012年10月15日,在武汉市外交工作服务“走出去”战略专题座谈会上,武汉锐科数通总经理黄煜说,该公司翻译并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让俄罗斯人对中国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许多人纷纷慕名去吃中国菜。其中,糖醋里脊、糖醋排骨等最受俄罗斯人喜爱。
可见及时的翻译和主动的介绍是国外传播的有效动力。莫言获诺贝尔奖,首要的条件之一也是外语翻译的成功。
当然,中国文化向外主动的介绍,也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时空的便利问题。笔者所在的华师大对外汉语学院,具备了这样的有利条件,故而了解外国学生对中国饮食的认知实情和向他们主动介绍中国传统饮食,就十分便捷。
我所教过的本科留学生,也来自于十几个国家,除人数最多的韩国、日本外,还有美国、越南、蒙古、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保加利亚、丹麦、芬兰、加拿大、几内亚(比绍)、孟加拉、阿根廷、西班牙、法国、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各类学生。他们中除一般的学生外,还有一些是随先生来的太太和公司职员、老板等。文化多元,经历各异。
我在与他们吃饭时偶遇间,随意地问起他们对中国食品的看法。他们说,原先以为中国饭菜不好吃,太贵、太咸、太油,不卫生、不干净,但真正尝试后,觉得不完全是这样的,我们爱吃的饭菜,他们也能接受了。一些菜肴和点心、面食还很好吃。这样大家口口相传、纷纷实践后,中国的学生餐厅自然就多了许多洋面孔,洋溢起了一些较生硬的汉语口音……
我给上留学生汉语写作课,就让留学生写眼中的上海美食,他们很兴奋,又翻字典,又交头接耳,于是,黑板上写满了各种食品的名称,最多的还是小馄饨、小笼包、小龙虾,川菜、广东菜、东北菜等,他们都有所了解。结果写成和发表在上海《食品与生活》杂志上的就有保加利亚留学生写的《上海的酸奶不酸,臭豆腐不臭》,韩国公司董事长兼留学生写的《我喜欢的中国美食——亿方砂锅公鸡粥》,芬兰留学生的《小笼包,最好吃的点心》,韩国一位女留学生写的也是《上海的料理——小笼包》,另一位中年韩国留学生写的是《色香味俱全的上海馄饨》,加拿大学生写的是《上海的“虾”天》,越南一对在中国留学时成婚的留学生写《“迷人”的重庆鸡公煲》和《川菜的独特》,等等。
留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水平相对比较高,我指导过的几个学生,内容大部分是中外饮食文化的比较。如一位日本学生写的中国的鲁迅与与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笔下的酒文化比较,一位韩国学生写的中韩两国春节饮食文化比较,等等。《中韩两国春节饮食文化比较》一文就写得很有意思。其中谈到,中国人的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大家一起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菜,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等,但是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有鸡有鱼,鸡和“吉”谐音,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比喻“年年有余”。在这一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要多少喝一点。而在韩国,人们是从正月初一开始庆祝新年的。但是,在除夕的那天晚上,韩国人也会全家聚在一起,做饺子。除夕的晚上对于韩国人来说是一个忙碌的晚上,和中国人提前十天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不同,韩国人只有在除夕的那天晚上才开始真正准备全家的聚菜,而真正意义上的全家团圆吃饭要到正月初一这一天。除夕的这天晚上,韩国人全家一起忙碌着,虽说主要是做饺子,但是还要做各种各样的饼,第二天祭祀要用的菜什么的。和中国人讲究谐音讨口头吉利不同,韩国人更注重食物的色彩外形和搭配的美感,比如说葱饼,就要求用红色的辣椒丝,绿色的葱丝还有白色的面粉一起制作,形状是很大的圆形,看上去就让人很有食欲。吃饼的时候要配合酱油一起,酱油是黑色的,这样在餐桌上又多了一种颜色,让人光是看就食欲大增。
这样的一些内容,我们看了都觉得非常亲切实在。留学生眼中的上海乃至中国的美食,也都是在这样中韩的相互比较中凸显出来的。
今年我又有指导四位日韩留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我计划让他们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个案,进行中日、中韩饮食文化方面的比较论文,更主动而积极地将使中国传统美食走向世界。
三、民俗的关注和民间的立场是国外传播的关键
以往我们常常借用鲁迅的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实际上,鲁迅的原话不是这个意思。请读一下他的原文:
木刻还未大发展,所以我的意见,现在首先是在引一般读书界的注意,看重,于是得到赏鉴,采用,就是将那条路开拓起来,路开拓了,那活动力也就增大;如果一下子即将它拉到地底下去,只有几个人来称赞阅看,这实在是自杀政策。我的主张杂入静物,风景,各地方的风俗,街头风景,就是为此。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可惜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大抵不以为然。(《致陈烟桥》,1934年4月19日,见《鲁迅全集》第13卷第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所以,我的理解是,鲁迅这段话的真正的重点在于“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概括地说是,只有民俗的,才是世界的。因为民俗包含了地方、日常、民间、集体、风俗等要素。鲁迅说的是美术与文学。从饮食角度讲,如复旦学者葛剑雄所说,只有“真正代表地方文化的应该是日常饮食,”,比如毛肚火锅,有四川的朋友告诉他,最早是赤身裸体拉纤的纤夫船工们为了御寒而吃的。
《舌尖上的中国》处处洋溢的是饮食的民风与民俗,这才是走向世界的关键。
笔者曾较系统地研究过最有世界声誉的诺贝尔文学奖,认为它的授奖原则主要是三点:理想主义、史诗精神和民间立场。今年中国作家莫言的获诺奖,其颁奖词称:“他利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及当代融合为一体。”实际上,莫言的成功在于,巧妙地移植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又融合了中国民间信仰及民间故事,表现出具有史诗精神的文学的理想主义。莫言曾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有人将他的普世价值,认作是中国的那片广袤的土地。
这些文学性的评论语言,也非常适合于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评判。因为在这部纪录片中,主体部分所介绍与展示的竹笋、火腿、藕、馒头、面条、粽子、年糕、饺子、豆腐、黄酒、大酱、腊肉、泡菜、鱼、虾、蟹等食品,咸鸭蛋、西湖醋鱼等特色菜肴,以及煮、蒸、炒等烹饪技艺和甜、苦、酸、辣、鲜等的口味调配,都是中国民众日常形影不离的物质与产品和生活样式与追求,影片显现的过程,始终贯穿的是民俗与民间的立场与表达,场面的展示与故事的叙述,又洋溢着中国那源远流长的史诗精神,其内涵又充满了勤劳、创造、真诚、热情、朴实、自然又昂扬向上的中国式的理想主义。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孟子所说的“口之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也说明了勤劳、创造、真诚、热情、朴实、自然又昂扬向上的等的一些社会生活的特性,也是全人类所共同具备与追求的理想和普世的品行与人格。这些也就构成了中国文化国外传播的关键词。
四、感性的显现和理念的融合是国外传播的精粹
撒切尔夫人名句: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 因为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其原话则是说,:“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可以出口电视机,但他们出口不了电视节目。”
这段话表明的是,在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念、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经济和文化传播中,后者更难。当然,辩证地讲,两者的结合和融合才是完美的,如黑格尔对“美”所下的定义:“理念的感性显现”。
实际上,中国的食文化一直是感性的显现和理念的抽象高度的结合。我们的许多理念,都是从食文化中概括出来的。如“和而不同”、“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澄怀味象”观念、以“味”作比喻与象征的概念和范畴:风味、意味、韵味、趣味,等等。
但我们在文化的传播中,也是强调感性而忽视理念。《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它的内容取胜在感性的显现和理念的抽象的结合上。感性内容大家都可以直接观赏到,理念的内容,集中地展现在每一集的开头和结尾的旁白文字上。如“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时至今日,这些被时间二次制造出来的食物,依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并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中国是“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这些精彩的语言,就是感性的显现和理念的抽象的有机融合,也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因而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国外传播,有助于国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认知与重视。
当然,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项庞大的巨系统,即便是其中的子系统——中国食文化的传播,也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研究:
1. 谁来传播? 2,传播什么? 3. 向谁传播? 4. 通过什么渠道和过程传播? 5. 用什么方式传播?6. 传播的期望和效果如何?等等。
倘若我们紧密地结合现实和实践,有主有次,突出重点和特色,那定会使由《舌尖上的中国》所引发的中国食文化国外传播的思考和研究更加细致与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