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食文化研究的常态化与系列化
朱希祥
这里说的食文化研究,既包括对食文化本体的考证、考察、调查、科研、传播等内容,又涵盖食文化研究会的组织、管理、操作等诸多工作。本人在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兼任副会长工作已十余年,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以上的各项工作,因此对这些工作比较了解和熟悉,趁2014-2015新旧年的交替之际,浅议一下食文化研究工作的常态化与系列化问题。借此理清与发现我们研究会的工作头绪、基础优势与欠缺不足,也能由此而进行弥补、修正和创新、拓展我们的各项科研与管理工作的范畴,提高研究会社会与经济的双效益水平。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中外的饮食范畴可以说是大而无当,宏观意义与价值无可替代;“文化研究”,也是包罗万象,指向多元;“研究会”的工作又是千头万绪,内容庞杂……所以,我们只能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统摄和统领我们的各项工作,以使之头绪清晰、主次分明,不至于杂乱无章,无规可循。
常态化是描绘事物存在现状和处境的一个形容词和判断词。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用“新常态”来作为对中国经济发展重大战略的概括和判断,并系统地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投资需求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投资机会涌现;出口和国际收支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市场竞争特点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特征的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宏观调控。有学者将这些新常态的内容又通俗化地概括为:
1.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2.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
3.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
4.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
5.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
6.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7.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光明日报》2015年2月3日)
这几个方面属宏观的范畴,运用在我们的微观社团——食文化研究上,基本可以一一对应。当然我们也不必死板地一一对照检查和应付,而应结合本研究会的实际,运用系统学中的系列化方法,将食文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突显出来,梳理清楚,并有层次地胪列其中的一些重要内涵。
系列是系统论中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层次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适应性等特征与方法。结合我们的食文化研究,就是要求我们:不要零打碎敲和笼笼统统,要有整体和层次观念。也就是不要单纯地、零星地组织各项会议、服务、联营、大赛、参观等的活动,而要有系统、有系列、有层次地组织以上的各项活动。
将常态化和系统化结合起来,我们就可大致概括和整理出我们食文化研究的四大系列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
一、科学研究常态化下的食文化学术系列
我们是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社联)下属的民间学术团体机构,核心的任务是饮食文化的研究,这也是我们区别于烹饪行业协会的常态化的重要标志。所以,每年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不仅数量上要有一两次的保证,还需要有质量上的要求。
数量比较好理解,保证一两次的底数,多几次更好。形式可多元,除大会式外,还可有座谈、沙龙、茶话、专题研讨等不同的方式;而所谓质量,指的是内容的新颖与深化,因比较内化与软性,所以较难体现与把握。但数量的保证和内容的新颖与深化,都可以通过系列化的策划形式来体现。例如,杨卫武会长提出的“怎样才能吃得更好”的主题,因不可能一次会议能够讨论完,那就可以结合“吃什么”“过去怎么吃”“现在怎么吃”“将来怎么吃”等哲学意味的课题,展开系列的多次性的研讨,将问题引向深入和透彻。内容的新颖,同样也可以通过系列化策划来显示,即可按社会领域和门类区别,抑或按时空与热点的不同区分,等等。例如按社会领域和门类区别,就可有政府政事的食文化研究(国宴、各类国际会议的宴席)、文学艺术中的食文化(文学作品、影视剧、美术、音乐、舞蹈、话剧、戏曲、综艺中的食文化)、旅游饮食文化等等内容的系列。按时空与热点的不同区分,又可有古代饮食、现代饮食、西方饮食、各国别和地区的饮食,以及奥运会、足球杯、世博会等系列,也都与饮食文化分不开,甚至饮食文化就是其主题和主体。例如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的主题就是与饮食文化息息相关的《给养地球,生命的能量》,它将从文化、传统、科技、创意等多面向角度,分析各国“食材与饮食”的关系,也会探讨未来当农业资源渐趋短缺,如何在安全健康且兼顾环保与公共利益的基础上,确保全球公民的粮食供给不虞匮乏等重要议题。
二、饮食文化教育常态化下的科普活动系列
社团的公益活动本身就是常态化的应尽义务,食文化研究会自然是在饮食范畴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其中以讲座、咨询、观摩、展示等活动为主。杨会长最近提出的食育文化教育的概念,除以研讨形式举办会议外,主要也是指这一类的公益活动。
如何使食文化研究会的食育文化教育常态化和新常态?系列的创设也是一个发展的基础。从食文化研究会成员的组成来看,切合成员的专长和专业,这一系列可由科学烹饪、美味佳肴、舌尖品尝、健康养生、药膳食疗、饮食审美、中外美食、食品安全等的讲座、咨询等内容和讲师团的组织形式举办。上海市和各区县的固定和临时的文化活动,如“全民学习周”、科普活动周、美食节、饭店文化节和各类节假日等的活动,研究会也可应时应地参与其中,以发挥团队的力量和作用,为市民大众的食文化生活服务。
三、品牌打造常态化下的宣传传播系列
扩大食文化研究会的影响,打造食文化研究会的品牌,发展食文化研究会的功能,一直是研究会的常态化工作。这也就构成了研究会品牌打造常态化下的宣传传播系列的原则。为使这些原则转化为可视可见的外显形象,我们必须在宣传传播系列化的形式上动动脑筋。就目前而言,我们应该在原有的研究会网站建设、会刊编辑、大赛策划、书籍编写等方面,进行巩固优势和持续拓展的工作,以动态化、时效性的要求重新审视、改进与拓展这一系列。例如聘请专职或兼职人员专项管理我们的网站,创设我们的微信平台,增设我们的网络教育(如与教育网络机构合作,开发我们的网络教育平台和课程),编撰我们的书籍(如新近策划的《海上厨艺文化大观》等书籍),创新我们的大赛形式,等等,立体化、全方位地树立起研究会的形象和品牌。
四、为餐饮企事业服务常态化下的合作共赢系列
社会团队为社会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分内之事,研究会发展会员、并为自己的成员服务两项工作,更为义不容辞。食文化研究会的团体会员日益增多,一方面表明学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为这些团体会员精心服务,如何取得研究会与团体会员之间、各团体会员之间的合作共赢等问题,成为我们研究会的一项新常态的研讨和实践的工作。
从系列的思路看,这一合作共赢应包含下列几项工作:
1.研究会为团体会员提供的直接性服务。如表层的挂牌、邀请参加研究会各项活动,以及深层的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后者内容更多一些,如研究会为团体会员提供各类专题、专业性的、有针对性的咨询、策划、交流、研讨等,切实解答和解决饮食企事业的一些业务性较强的问题。
2.研究会为团体会员提供交流、交际、互通有无的平台。因各团体会员之间并不十分了解,研究会就可利用学会的组织形式为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沟通、交际提供一个平台,以便他们取得同行或相近行业间的合作信息,互通有无、互补互促地开展相应的联络工作。例如组织饮食界企业家、事业家的联谊会、沙龙、专题研讨会活动等。
3.研究会与团体会员之间拓展的各类活动和工作。这也就是要求发挥研究会和团体会员各自的优势,开展相应的各项合作事宜。研究会主要的优势是人才济济,即拥有多专业、多企业的各类人才,如领导干部、烹饪大师、美食家、食评家、大学教授、书画家、媒体记者、饭店经理、企业老板、饮食专业学校领导和教师、另一学会协会研究会负责人、培训教师、出版人、集团领导,等等。这些成员中不少又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从系统的角度看,这些成员的合力要大于全体人员人数的相加。因此作为整体团队的作用和功能无可计量,其内在的潜力也几乎是无限的。以这样的队伍开展与团队会员的各类活动和工作,必定是一切实可行的系列工程。如研究会近年来开展的与超越美食精英会、吴江区同里湖大酒店、梅龙镇烹饪专业学校、韩国饮食文化财团等的多项合作活动,进行与开展合作研讨、展示、分享、交流、大赛、大师宴、推广会、编辑出版即为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研究会提出的设立外联部的工作计划,就很有前瞻性与远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