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世博后,再谈创办食博会

朱希祥

本人曾在2004年第3期的《食品与生活》杂志上,发表过《乘世博会机缘,创办食文化博物馆》的文章。光阴如梭,一晃已是6年多过去了,上海世博会也已结束几个月了。眼下,人们现在最多、最热门的话题则转化为“世博后”如何如何……其中很突出的是“世博之后盼食博”,这也是2010年11月7日上海《解放日报》记者用半个版面的篇幅撰写的专题报道的标题与主题,内容有“味蕾体验文化”、“天时地利人和”、“期待创意食博”等等。

笔者非常赞同世博之后办食博的创意与想法。因上述文章已将上海创办食博会的基础和条件阐释得很充分和清晰了,所以,这里只想谈谈如何筹办的一些观念与思路。

同世博会的两个主题一样(公开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内部主题“将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大中心”),上海食博会的外在和公开主题可拟为“品尝世界美食,感受多元文化”,内在和内部主题则为“振兴上海饮食业,招揽天下美食客”。这两者是食博会的举办理念,呈现的是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关系。

上海食博会筹办的基本思路是联动策划与系统操作,具体可化解为八项内容与形式:

一、中外结合与联动。这次上海世博会最主要的做法和经验,就是中外的联动,即上海乃至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合作互动,形成世界在上海、上海看世界的辉煌局面。这次世博会大家比较遗憾的是没有来得及品尝各国美食,大部分参观者是自带食物或随意吃喝一些常见饮食产品,因为怕再在饮食上排队消耗时光,也怕园内指定商品价格昂贵。所以,再一次以饮食为主的博览会的举办,再一次的中外联动,一定会弥补上世博会的不足与遗憾。

二、时空结合与联动。食博会的举办,既在世博会之后,又可在上海迪斯尼乐园建设之前或之中,所以,应该将世博会的观赏、参观的特征延续、拓展与迪斯尼的娱乐、参与的特征承接结合起来,又突出饮食的品尝、体验特点,三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相互衔接与联动、互相结合、弥补与补充,以形成上海的大项目、大活动的国际大都市的特色。

三、行业结合与联动。与世博会相同,食博会也不是一个行业或部门所能全包的,它需要上海的各行各业的联动,特别是与饮食相关的行业与单位的联动,即指从事餐饮业经营、管理与烹饪技艺、餐厅服务、饮食文化、餐饮教育、烹饪理论、食品营养研究的企事业单位、各级行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相关的餐饮经营管理者、专家、学者、厨师、服务人员等组成的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行业组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等等的联合行动。 

四、新旧结合与联动。“新”指现代、时尚,“旧”指传统、古典。青年人的追求时髦与中老年人的缅怀忆旧,就是这两者不同的表现。处理好食品上新与旧的关系,也是为了适应不同社会与人群的需求。因此,新旧联动自然不能忽视。

五、文化结合与联动。这次世博会吸引人的一大特色是世界各国各地的文艺专场演出和巡游演出,与各场馆的展览相映成趣,互增色彩。食博会也应吸收这一经验,调动上海和世界各地区的文化艺术资源,用音乐、舞蹈、戏剧、卡通、影视、彩车、民间文艺、民族歌舞等形式,配合饮食的展览与营销,定能“给力”,吸引人们的眼球。

六、动静结合与联动。原先笔者设想的食品博物馆,基本以静态为主,而世博会是动静结合的。实际上,饮食的品尝与营销,更重在动态上。因此,在世博会基础上再举办食博会,动静结合与联动的方式更应强调与凸现,以使参观、游览与参与者在静态的展览中,满足审美的眼福;在动态的购物与品尝中,满足味蕾的口福。

七、普特结合与联动。一般的博物馆和博览会展出的基本是特色展品(包括高档、高端的展品与商品),但食博会不仅是展览,更多的是品味尝鲜的实践。因此,食博会安排的应该是普通展品、商品和特色展品、商品的结合与联动。这样才能使食博会得到更广大人群与民众的欢迎,因为“民以食为天”、“吃住行”是普通人民日常生活的第一生活理念,谁都离不开吃与喝。日常的饮食是必需的,特色的饮食是偶尔尝鲜的。只有这两者的结合与联动,才能勾起更多人们的食欲与求新、求知欲。

八、用验结合与联动。“用”指实用,“验”指实验,这两者的结合与联动,也是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因为世博会展出的不仅是过去和现在,也要展示明天与未来。一些体现最新理念的、高科技的实验区和实验点、实验产品等的布展,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更有凝聚性和吸引力。

当然,同世博会一样,食博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内容与形式,远远不止这八个方面,其他如建筑、审美、环保、生态、安全、低碳、健康、养生等领域与理念,其概念的准确理解与相互间关系的辩证处理等等,也都是我们在策划和操作中应该正视的。以上只不过强调了食品与博览中比较突出的一些问题罢了。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
电子邮箱:shswh2012@126.com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415室
沪ICP备12030793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