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食育”理念,拓展食文化研究领域
朱希祥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笔者有幸聆听了著名的旅日华裔女作家唐辛子有关儿童教育的讲座,颇受启发与启迪。她所谈及的日本的安全、食育、体能、分类等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基本都是我们所欠缺的“短板”。特别是其中的“食育”(食品教育)的内容,很有新意,令人思索。联系我国正在审议、修改与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结合我们上海食文化研究会的工作,我更觉得有必要提出“树立食育理念,拓展食文化研究领域”的议题与主旨。
唐辛子介绍说,日本的儿童教育一般不谈价值、理想、地球、人类这些抽象和宏观性的大道理,而只是从具体的细节、眼前的现实、可实施的行动着眼来展开话题和进行相关的教育与教学。以“食育”为例,他们注重的就是三个环节和层次:
一是食品安全教育。日本的做法是,凡学校提供的午餐之类,都公布与注明其中卡路里、维他命的含量,让家长和孩子知晓其安全卫生与健康的指标。他们还经常带领孩子直接去学校附近的超市、料理店参观考察,实地实物关注食品的安全保障和保证问题。如仔细阅读牛奶瓶(盒)上的说明,知道什么是保质期,什么温度下保存和饮用最安全,过了保质期如何处理,等等。
二是食品环保教育。他们强调的是,就近取材和自产自销。实际也就是要求学校用餐的食材,都从最近的地方摄取与采购,以保证新鲜和快捷,让孩子们看到和知道,如一个蔬菜、一只鸡蛋等的食品的安全来源、快捷运输和减少流通环节的实际认知。
三是食品感恩教育。许多日本人吃饭下筷前,都会双手合十,口说“いただきます”(itadakimasu)。我们文艺作品中,会翻译成“我开动了”、“我开始吃了”。这是不够准确的。那句话,直译应为“我接受了”、“我不客气地接受了”。主要有感恩和敬仰的意味在内。日本是泛灵多神(精灵崇拜)信仰,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人们享用这些物品,就要感恩这些神灵。吃饭时,要感谢的除了粮食蔬菜的神祇外,就是那些种植、收割、加工、制作、运输、服务等的各类人员。日本为了让孩子们切身体会食品的来源知识和种植、制作的艰辛,还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的学生,在校园的一角开辟一块自留地,自己动手,耕种一些诸如洋葱、土豆、玉米等的蔬菜或农作物。虽然有时只是一人一颗(棵),但经历了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较为漫长的全过程,让他们体会与体验到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进而学习相关的生物知识,以达到爱惜、珍重、感恩、辛勤、劳作等的品格教育与培育。
四是食品节省教育。他们的做法是,吃饭前先按量分配。分配完后,在还没有开始吃之前,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食量和喜好,将有可能会剩下的食品放回去。
因此,有人总结说,日本的食育中,“丰富的心灵”是重要的一环,它包括“快乐的进食过程”、“感谢的心”和“参与意识”,即不仅教孩子正确地吃,还要从吃中体会出感恩、环保和节俭的内涵来。
当然,就以上这些内容而言,我国的相关教育也有所涉及,如安全、爱惜等观念和内容。但我们所欠缺的一是没有明确提出“食育”的理念,因此不能形成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相关教育与教学;二是缺乏细致、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与实施途径,没有让孩子们乐于参与并获益不浅的活动与课程。
结合中国食文化的特点和现状,以食育的观念来理解《史记•郦食其列传》所说的那段名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我们在日本食品教育的基础上,可丰富与完善食育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地深入与深化、扩大与拓展食文化研究领域,即探讨以下一些相关的课题——
一、 落实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2016年9月14日颁布的《上海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法办法》(修订草案征询意见)第九条(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与舆论监督)提出: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鼓励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工作,倡导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中小学校应当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相关教育课程。
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应当真实、公正。
从教育角度看,这里所说的基本都是较为宏观的原则和内容,我们需做的就是要像日本那样,具体化、细小化和活动化、课程化,使之具有现实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二、 以生态理念统领食品环保教育
笔者近期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两所世纪星幼稚园提出了生态教育的理念与课程构架,那是从广义和宏观的视野和视角,结合了生态学和教育学的特征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和教学理念与模式。它包含的内容与基本的特质如下:
1.多学科的整合。即生态教育是生物、动物、人体、生理、心理等自然科学与建筑、环境、设计、材料等工程科学,以及教育、历史、民俗、文艺、审美等人文学科与知识的综合、整合与统摄。
2.生态圈的系统。即生态教育融合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与周围各种因素之间互相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人文环境、历史传统、民俗特征及社会生活等整个生态圈的教育系统,也是相互渗透和整合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教育系统。
3.多元化的智能。如生物需要土壤、水分、阳光、肥料和耕作、除虫害、保养、管理,才能发芽、长叶、蔓枝、发育、成长、结果一样,生态教育也需要涉及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等多元的智能培养。
4.个性化的教学。生态中的物种各具基因、特色和个性,需要有不同的种植和培育方式,才能使自然界种类繁丰、五彩缤纷。由此引申至人才的培养,也要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5.承续性的发展。同整体的生物界一样,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强调的是承续发展、持续发展和永续发展,即要求我们在原有的特色基础上,继承传统,发挥优势,持续发展,再创辉煌。
6.创新性的追求。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教育、教学以及活动、课程等的常态性内容,也都需要如生物的发展一样,既有原物种的延续,又有新关系、新品种的诞生,优生优育,新、特、优的不断涌现。
这些较为广义和宏观的视野和视角,既符合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和探索的兴趣”的精神,也与日本的教育理念较为相似,但依然需要日本食品环保教育那样,创设具体的教育与教学环境、场景和方式、方法,以取得实际的效果。
三、 将食品感恩教育与食品审美教育结合起来
我们虽然也时常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类似的诗词名句来教育与感染年轻人,但像日本那样全方位、多角度和操行并举地展开食品感恩教育,仍是我们所欠缺的,所以有必要学习与借鉴日本的做法,结合中国的实际,开展相关的食育活动。
笔者的建议就是将食品感恩教育与食品审美教育结合起来
近年来,在我国的大中小学开展了不少美育的活动与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就食品而言,我们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就是一个极佳的食品审美宣教的典范。笔者所撰写的《酒趣》《中西饮食审美与象征》《饮食的升华》《中国菜名的雅与俗》等著作与论文,以及我们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各位同仁编著的数量众多、内容丰厚的相关书籍、论文与文章,不胜枚举。这都是需要我们继续承继和发扬光大的。
我们现在需要探讨的是如何拓展与深化这一类的研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及的“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给我们以比较明确的方向和较为具体的方式方法的指导。因为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倘若将其中的“美育”“德育、智育、体育”和“语文、历史”“数学、物理”等教育、教学和学科、课程等内容与概念,用“食育”来替换和替代,再结合日本那样的食品感恩教育观念与方法,那我们食文化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大中小学教育与教学,就可以纵横交错、深入延伸而大有作为,大有用武之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