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说鲤

上海食文化张冰隅

《三侠五义》中白玉堂说:“鲤鱼不过一斤的叫‘拐子’,过了一斤的才是鲤鱼。”这确实使我长了见识。我从小在江南水乡生活,吃鱼多于吃肉,对鱼的滋味也甚是讲究。大致说:一是“吃活不吃死”,连太湖里的银鱼也要求起网后即用水养着。二是“吃小不吃大”。太湖里的银鱼、钉头鱼、凤尾鱼,小河里的鲫鱼、花花媳妇、雌虎鱼……这些鱼虽小却都是十分鲜美的佳肴。而对于较大的草鱼、青鱼、鲢鱼,大多不屑一顾!至于鲤鱼,有点特别待遇——平时几乎没有人家请客时请吃鲤鱼的。但一到过年时节,却大多要买一条大鲤鱼,作为祭祖时的主要供品。这是在告慰祖宗——我们现在生活很好,“年年有余”;或是希望祖宗保佑子孙“富足有余”。

小的鲤鱼,样子与河鲫鱼差不多,区别仅在于鲤鱼的嘴比鲫鱼的大。我有一次用田螺肉放在小网中诱捕到一条不到一斤重的“小鲤鱼”,却以为是一条难得的“大鲫鱼”。回家交给母亲要求“红烧”。母亲说:“这种小鲤鱼,有泥土气,没有鲜味的,不如放生。”我哪肯放弃这“战利品”!于是就让它上了餐桌。后来一吃,果然又是腥味,又是泥土气——自此之后大约有近20多年再没有吃过鲤鱼!1975年,我在上海高校因发表一点于世道不合的言论挨了批,于是有“好心的领导”派我去东北延边地区,搞下乡知青的函授教学的巡迴辅导。到延边后,在朝鲜族自治区的八个县里来回奔波,最不习惯的是饮食不周。经常吃的是苞谷做的“饭”和“煎饼”,菜肴是茄子、白菜、豆角。难得有肉片供应,却又因害怕得了那儿十分流行的“痘猪病”,不敢吃。有一次,我们因交通不便,赶到一个山区辅导点时已是晚上八点多,又冷又饿。这时,负责接待的同志觉得我们太辛苦了,决定破例自作主张,到附近一个水库中搞来五六条大鲤鱼,给食堂师傅水煮,放一些东北的黑木耳。给我们每人一大迭玉米煎饼和一大盆最新鲜的“鲤鱼木耳汤”……一喝那汤,啊!此味之鲜美恐怕只应天上有,吾等凡夫俗子如何也有此口福?!回想以前在江南“拚死吃河豚”时也无此等感觉——真可谓“空前”了!自此后三十多年来,出入过许多高级的饭庄、酒家,再也没有喝到过如此鲜美的“鱼汤”!自己有心买来各种鲜鱼烹调,也无法“克隆”,无法PK,因此还是“绝后”了!当年,我已读过《三侠五义》,并终于感悟到:为什么白玉堂不要吃那不到一斤重的“拐子”?就是因为它发育不全,不鲜!所以还没有资格称“鲤鱼”!另外,我还读过著名的《随息居饮食谱》(清·王士雄著),知道鲤鱼之所以能逆水而行并向上飞跃,其高度为诸鱼之长,是因为在鲤鱼的脊背上有两根特别的筋,筋一抽,就有一股很大的爆发力。遗憾的是这两根筋有毒,食用时必须把毒筋抽去。一般人不知就里,把鲤鱼当普通鱼,只是刮鳞、去脏就洗净下锅,即使因少吃而无明显中毒现象,也会吃到腥味和类似泥土气般怪味,而无鲜美感!

我想,那年在延边能吃到那样鲜美的鲤鱼,想必是那厨师精通此道吧!当然,那时长白山区的水库全无今天到处可见的环境污染,再加上天然的东北黑木耳作佐料,再加上我们在当时那种又饿又馋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是那盆“鲤鱼木耳汤”的鲜美“空前绝后”的主要原因!

又过了十多年。我到河南郑州参加一个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期间,有河南的朋友特邀我们几位上海人下馆子聚餐。当时令人印象最深的一道菜就是“黄河鲤鱼”。味道的确不错!而且上菜时他们有意暗示服务员把“鱼头”对向我,让我当了一会真正的“贵宾”。心情自然也非常好。然而那道佳肴还是无法与当年在延边地区所喝的“鲤鱼木耳汤”媲美!

因为是在黄河边上吃鲤鱼,席间的话题难免要涉及流传了几千年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倒是又增长了不少见识。

原来,在今之山西河津西北和陕西韩城东北有个黄河上的禹门口。相传大禹治水时“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就是说大禹为了治水而开凿山石,让水通过。以后这山就叫“龙门山”,那东西夹河相对的山岩形如阙门,即称“龙门”,也称“禹门口”。每年春末,有许多黄河里的大鱼喜欢逆水而上,常在此处高高跃起而成景观。于是当地百姓均相互传说——这些都是“鲤鱼”,凡是能跃过“龙门”的就可以变成“龙”!而且言之凿凿,说每年春末都有三千条红、黄色的“大鲤”来跳“龙门”,一时间蔚为壮观,有“龙门赤河”的奇景!有72尾跳过了龙门,就是常说的“鱼化龙”,大大改变了身份!所以在中国民间常用“鲤鱼跳龙门”来喻说原来处境平平的人一下子交了好运!但也有对社会上那些喜欢高攀而得逞的人表示看不惯时就讽喻为“登龙有术”!至于人们常说每年有三千条鲤鱼跳龙门,而能跳过龙门后“鱼化龙”的只有72条——这恐怕来源于孔夫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之说吧!也可能是先有鲤鱼跳龙门的民间传说,后才把孔子的高材生比喻成72条“鱼化龙”。

其实,现代科学可以破解“鲤鱼跃龙门”的谜团:这里说的“鲤鱼”并非生活中常见的“鲤鱼”。实际上是“鲔鱼”,或称“鳣【zhān】鱼”,又叫“鳇鱼”或“黄鱼”,也就是鲟鱼。鲟鱼是江海回游性的鱼类,体长约两米,最大可长5米以上。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由于古代大鲤亦名“鳣”,故古人将“鲔鳣”与大鲤相混,相传为“鲤鱼跃龙门”了。

有许多鱼喜欢逆水向上游是为了到上游去产卵,当鱼到了快要生殖的时候,体内就产生了一些能刺激神经的东西,使它处于兴奋状态之中,因此就特别喜欢上窜下跳……而这些科学的解读一旦放到民俗文化中去讲故事,就索然无味了!

“鱼化为龙”的记载多出自汉代典籍,故神话故事的形成当在西汉初年,这可能与汉初神龙崇拜观念强化有关。但中国人喜欢吃鲤鱼的历史至少不下三千年 。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著名的“专诸刺王僚”故事中的“鱼藏剑”就是藏在烧烤好的一条大鲤鱼腹中带进王宫行刺的。可见江南人爱吃鲤鱼的历史的确十分悠久了!

但在江南鱼米之乡,好吃的鱼有很多种,其中“太湖三白”,天下闻名!那鲤鱼的名气之大主要不是体现在佳肴中,而在于众多的文化意义。因此,我倒非常乐意向大家建议:把鲤鱼从餐桌上解放出来——把它变成真正的观赏鱼。鲤鱼的品种很多,现代人特别培育的“锦色鲤鱼”已经非常普遍地出现在各种现代园林的绿池之中。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些活泼可爱的锦鲤,莫非正是当年“登龙无术”后流落在民间的“三千名士”耶?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
电子邮箱:shswh2012@126.com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415室
沪ICP备12030793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