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中国饮食文化演义

上海食文化江礼旸

第十七回 五方杂处 变化无穷

且说北京,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的首都,帝王盘踞、官宦云集之处。由于女真人、蒙古人、汉人、满人曾在北京定都,便形成“京师为首善之处,五方杂处,百货云集”的格局。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饮食时尚在这里相互影响,融化,北京菜正是融汇了北方各民族风味而逐渐形成的。自元以来几百年中,北京人“以羊为主,豕(猪)助之,鱼又次焉。”而清代,满人“以羊为贵”,更突出了羊馔在北京菜中的地位。乾隆年间的“全羊席”,可用羊的各个部位,做出百余种美味佳肴,有“汤也、羹也、膏也、甜也、咸也、辣也、椒盐也”,或烤或涮,或煮或烹,或煎或炸,纯粹是关外游牧风俗。

北京烤肉很有名,据传由元代蒙古族的烧烤菜肴演化而来。烤肉的炊器叫烤肉炙子(支子),是用熟铁条排列而成的一种圆盘形器具,下面燃木柴。将切好的羊肉片加入酱油、绍酒、姜汁、白糖、芝麻油等调料,同葱丝一起放在炙子上,边烤边用特制的长 50cm的大竹筷子翻动,肉将熟时加入芫荽段继续翻烤,然后便可“一足立地,一足踏小木几,持箸燎罩上,傍列酒,边炙且啖”。我们以前说过,“炙”字就是肉(变形的“月”字)在火上烤,北京烤肉的烤食法不就同这个字一样吗?北京烤肉据说原系“帐蓬食品”,那时用猎刀切肉,用马粪烤熟的(会有马粪味?不必担心。我年青时在皖北农村教书,见农民用牛粪干当燃料,在“行灶”里烧,没闻见那饭或有粪味哦!)烤肉还可就着芝麻烧饼和糖蒜吃,肉嫩味醇,独具风味。后来应该衍发为野外炊器。北京烤肉最有名的应该是什刹海北岸的烤肉季和宣武门内的烤肉宛。前者擅长烤羊肉,后者则以烤牛肉而著称。

明朝是汉族的一统天下,从南京迁都至北京的永乐皇帝朱棣,带来了不少的“南味”,其中最著名的是烤鸭。从造字结构上看,鸭者,甲鸟也,加之鸭的叫声,是“鸭”的谐音,故名之。人称“金陵鸭馔甲天下”。明宫御膳房最早创制的“金陵片皮烤鸭”,用的是黑毛的瘦型南京湖鸭。到了北京,培养出白毛的北京填鸭,加上明宫烤鸭技艺,多少年来,终于造就“世界第一美味”。北京最著名的烤鸭饭店是便宜坊和全聚德。史载:“京师美馔,莫妙于鸭,而炙者尤佳”。近代,北京烤鸭更是创制出芥末鸭掌、琥珀鸭膀、菊花鸭心(火燎鸭心)、烤鸭胗肝、烩鸭四宝、糟溜鸭三白等,共百余种佳肴,成了脍炙人口的“全鸭席”。

北京菜里还有从满人古朴的烹调方法引进的,几百年来盛行不衰的“烧、燎、白煮”烹饪方法,再烹制出许多独特的美味佳肴。烧即是炸,将煮过的猪肉及内脏,再油炸成各种菜肴,如炸肝卷、炸卷里脊、炸肥肠等。还可制成芝麻丸子等各种甜菜。欲知“燎”是怎么一回事,且听下回分解。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
电子邮箱:shswh2012@126.com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415室
沪ICP备12030793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