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演义
上海食文化江礼旸
第十六回 戏子的腔 厨子的汤

且说济南帮以汤见长,我们下鲁菜馆,常见菜牌上写着:清汤鲍鱼、清汤芙蓉燕菜、奶汤蒲菜。清汤和奶汤有什么区别呢?难道清汤是用清水来煮,而奶汤中则加奶油的吗?
其实,精于制汤是鲁菜一大特色,且有清汤、奶汤之分。清汤的制法,早在《齐民要术》中已有记载。经过千余年的实践,现已演变为用肥鸡、肥鸭、猪肘子(蹄膀)、猪骨等为主料,经沸煮、微煮,使主料鲜味溶于汤中的复杂过程。中间还要经过两次“清哨”,让汤内悬浮物聚集在“哨料”上,澄清了汤汁。用此法制成的清汤,清澈见底,味道鲜美。其代表性菜肴除上述举例外,还有蝴蝶海参、清汤银耳、油爆双脆、汆黄管脊髓等。
制作奶汤须用大火,不加“清哨”,使之呈奶白色,故名奶汤。用奶汤制成的代表性菜肴有奶汤鱼肚、奶汤干贝、奶汤鸡鸭腰、奶汤核桃肉、奶汤全家福等。
人说“戏子的腔,厨子的汤”说的就是汤对中国菜的重要性。山东在黄河的中、下游,从山东出发,鲁菜影响了多少地方风味菜,甚至是域外之菜,真值得我们细细思量。影响最大的恐怕是北京菜,朝北则影响东北菜。朝东越过大海,影响到韩国菜和日本菜。噢,朝北还影响到通古斯(包括满、韩)、再朝北则是俄罗斯和阿拉斯加。朝西甚至影响到陕、甘地区,“兰州拉面”的始祖其实是远在山东的福山。元末,民族压迫空前严重,十户人家只许有一把菜刀。到了做饭的时候,喜爱面食的山东人来不及切面,就发明了拉面,想不到吧!更想不到的是曾听一位经营葡萄酒的大老板说,山东的面,在境内流传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其中包括加了欧人创造发明的意大利通心粉,太悬了吧,咱们一一往下说。

京菜同鲁菜的关系最密切。那是因为明、清两个朝代皇帝的御厨都是山东福山人。也就是说,福山帮晋京,开创了京菜的新生面。或者说北京菜是以鲁菜打底。胶东半岛烟台、福山一带海域里有一种腔肠动物叫海肠,样子难看,甚至蠕动起来很令人噁心。但此物极鲜,洗净焙干,研成粉末,装在布袋里,当年的御厨称之为“法宝袋”,皇帝进膳时,他老人家躲在一边抽烟,一见皇帝老爷子皱眉头,下一个菜里就撒一些“法宝袋”里的海肠粉,皇帝的眉头马上展开了。而且此物极其壮阳,其是荒淫无度的皇帝的一大“法宝”。山东籍御厨的手段可见一斑。在北京地方风味形成过程中,不得不提及慈禧太后,由于这位老佛爷的偏爱,北京的山东菜如火添炭,兴旺发达。当年北京有名的大饭庄,什么堂、楼、居、春之类,从柜台到厨房,一片山东口音。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