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中国饮食文化演义

上海食文化江礼旸

第十四回 遇水而兴 随水流动

且说蒸是由热水产生的蒸汽来传导热量的,但蒸菜不易入味。解决的办法是事先拌好作料裹上,如粉蒸鱼、粉蒸肉。或稍加腌渍后再蒸,如酒蒸鳜鱼。也可在蒸好后浇上调料,如清蒸笋壳鱼,蒸熟后浇上豉油皇。

除了上述基本烹调法以后,白煮蛋应用冷水,逐渐加热,以免蛋壳破裂。煮汤团、饺子要用沸水,至水一次沸滚时,加一些冷水;再沸再加,直至里外皆熟。煮粽子要用冷水,大火烧开后、再用小火焖,使之慢慢焖熟。

我们老家江西婺源有一种“糊菜”,恐怕也好叫“焐菜”,如“糊豆腐”、“糊萝卜”。其中糊豆腐很像豆腐羹,但淀粉用量较多。这“糊菜”很鲜美。原来,汤汁中所加的淀粉量,增加了菜肴的浓度和粘性,延长了菜肴在舌上停留的时间,味蕾对菜味体会更深。同时,淀粉又为菜肴保温,“一热三分鲜”。在这里,水和淀粉如胶似漆,共同成为鲜味的载体了。

我在绪论里讲过,水还是一个传媒介质,并举了“川扬帮”的例子。那么,为什么水能充当传媒介质呢?我在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遇水而兴,随水流动”。首先是每一大菜系附近都有一派水系:黄河流域孕育了鲁菜系;珠江流域造就了粤菜系;长江流域呢?上游有川菜系,下游有淮扬菜系。中国的三大水系就是如此和四大菜系有不解之缘。另外四大菜系——湘、徽、浙、闽莫不如此。湘江流域有湘菜系;江、淮之间有徽菜系;钱塘江萌发了浙菜系;闽江则产生了闽菜系。在反证这个命题时,我曾想,陕西省,黄土高坡,《老井》里打来打去打不出水来,怎么会有一派历史也相当悠久的秦菜系呢?仔细一看,哈哈,“八百里秦川”,上有黄河,下有长江,中国两条“母亲河”、“父亲河”流贯全省,菜系焉得不兴?而且盛会西安“泾、渭分明”,如此水系丰富,菜肴当然好吃,当然有始于周朝开国之前的秦菜系。这当然是因为一方的水土对一大菜系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有水就能住人,当然要吃喝,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地域阻碍,不相交流,便有了各种风味特色,风味特色集聚多了,慢慢形成自己的特色。加之厨师代代口口相传,最后形成帮、派,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衍化,终于形成菜系。

不过,又如何“随水流动”呢?原来文化也可流动。古之四川,虽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名厨、大庖都可“下江”谋生。“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及“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说的就是此理。欲知八大菜系之首鲁菜系有何食事?且听下回分解。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
电子邮箱:shswh2012@126.com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415室
沪ICP备12030793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