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中国饮食文化演义

上海食文化江礼旸

第十回 烹是享受火 饪是使食熟

开场白锣鼓响罢,言归正传。

在我国古老悠久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作为里程碑的“烹”实质上就是加热。从象形的角度看,就是享受火(底下四点是“火”)。当然不是吃火,而是指经过火烧过的食物,即熟食。燧人氏钻木取火,据记载是在5000年前。可是先母家乡附近的河姆渡出土文物中有一个烫酒工具——盉(音“和”),距今有7000年历史,烫酒一定用火,而且酿酒一、盛酒的器具,至少是陶器,这又比燧人氏要早得多。可见,燧人氏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概念,表达现代人对祖先的敬畏而已。现代考古也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就用火烤兽肉。火的使用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火不但可以御寒取暖,防御猛兽侵袭,更重要的是它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开始了熟食的文明新时期。烹饪,简而言之就是把食物烧熟。从这个意义上说,已被科学考古所证实的北京猿人烤兽肉,应该是我国烹饪的起源。不过,燧人氏还是有意义的。中国文明的起源还应是“上下五千年”的起点——五千年前。燧人氏钻木取火,就是说,火种不必依赖大自然的恩赐,不必祈求雷击、自燃,而是随时可以用钻木的方法,获得火种。这样的随时可得到的火源才对烹饪有实际意义。

熟食要用火,要有器具,同时要有方法(技术)。我国第一部烹饪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烹饪著作的《吕氏春秋》中已作了颇为精粹的概括:“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火为之纪。时痰时徐,灭燥除腥,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国菜的烹饪方法最常用的也有50多种。根据传热方式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其中最常用的可以分成八大类:炒、爆、溜、炸、烹、煎、溻、贴、酿(瓤);烧、焖、煨、焗、熇、扒、烩、烤、盐焗、熏、泥烤;籴、熬、炖、煮、蒸;拔丝、糖水、蜜汁;涮锅、什锦锅、生片锅、砂锅。同样是将原料加热至熟,为什么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烹饪方法?除了因原料不同之外,加热方法和火候的掌握是第一要紧的。

作为“烹”的发源地之一的中国,自古以来,人们烧饭做菜一直使用明火。对于厨师或家庭主妇而言,温度是按成色来判断的。例如九成油温热于七成油温。至于大火、中火、小火;文火、武火;则是他们根据火焰大小去判断热功率大小的标准和依据。但这是一种模糊概念,以至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菜谱,实行起来时,增加了操作的难度,难到甚至可成为“绝活”的“绝”之所在。这样,就使东方美食有了“火候”这一神秘的概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
电子邮箱:shswh2012@126.com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415室
沪ICP备12030793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