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演义
上海食文化江礼旸
第九回 五味调和 羊大为美

这里有一副对子,请看陈平分物,宰天下有如此肉
老聃论道,治大国若烹小鲜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有如是肉矣!”说的是街道里弄中在分肉时,陈平斩得比较公平。父老乡亲说,好啊,姓陈的小伙子可以当宰相!陈平叹息:唉!如果有一天得了天下,也不过像今天分这块肉一样罢了。“宰相”一词即来源于此。

老聃即李耳,老子,他认为治理一个大国,也不过像炒个小鱼(鲜者,小鱼也)一样。这就是中国人对饮食和政治关系密切的描述。
我们刚才说了很多与“和”有关的话,但可能想不到——国哲学的核心——和,“和”即古代对调味品的称呼。

前面说到“和”是调味品。“和”的古字“盉”谷物(禾)在一个广口容器内,那是什么?几年前,在上大召开的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教授认为,这是城市绿化的滥觞。我当即递纸条,后来又上讲台告诉他,现在还有一个“盉”,也念hé,那是温酒器,即禾在器皿中,与“和” 是一样的意思,那可不是绿化(盆景),而是酿造呀!谷物在容器里发酵,后来又转义为温酒器,说明那实在是在酿酒。河姆渡出土文物有“盉”的实物,河姆渡约在距今七、八千年之前,此时已有温酒器,说明中国酿酒史可能可到万年之前。
“中国”本是中庸之国的意思,中庸就是调和的结果。中国人从调和中得出“和”的精髓,所以才会有五味调和,调和鼎鼐,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国之所以存在、发展、发达之源。

大家叫我美食家,美是什么呢?要知道:国的美学理念来自饮食——羊大为美
中国人吃羊肉肯定很早,至少早于吃狗肉,不然不会有 “挂羊头,卖狗肉”之说。为什么“羊”加“大”即是美。且说,北宋王安石在课徒时提出“羊大为美”的命题,学生当即有人反对,说,应该是“羊人为美”。老师难道没看见披着羊皮很美吗?王安石说,宰了一头羊,到底是“食肉”重要还是“寝皮”重要?学生都回答说食肉。王安石笑笑说,对啊,吃饱肚子最重要。古代先民肯定是先驯服野羊再驯服野猪、野牛。所以直到北宋,羊肉都是贵族才能吃。宋室南渡,食羊的风尚被带到南方,南宋时,食羊才普及到百姓。的确,先民吃到一头羊,觉得很肥美,口中又不能言。这时,旁边有一头未宰的羊吓得叫一声“咩……”,谐音词“美”就这样出来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文化力是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而又极易被忽略的软实力。中国现在很多领域缺乏过硬的硬实力,完全需要以相当高的软实力加以弥补,其中文化力尤为突出。我肯定没有李嘉诚的经济力,没有普京的政治力,没有居里夫人的科技力。但我在饮食文化方面的文化力即软实力未必逊于他们。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也许就为国争光了(外交无小事嘛!)而且,技术、知识不等于文化。厨师有技术,可以烧国宴菜,但没有文化,肯定到不了顶峰。我愿无偿地贡献我的文化,在最快捷、最广泛的互联网上同大家资源共享。怎么样?8天读下来,有点兴趣了吧。别着急,从明天开始,我们细细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