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演义
上海食文化江礼旸
第七回 市井饮食始唐代 南料北烹属两宋

前面说到,夏末有侁氏家奴伊尹作为陪嫁品背负鼎和砧,即锅和刀砧板去见成汤,“说汤以至味”。《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这件事。其中说到“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并且论及“甘而不哝(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涩嘴)、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哈喇味)”的调味效果。在他开列出来的食单中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桂皮)、越骆之菌(蕈)、鳣鲔之醢(鱼肉制的酱)、大夏之盐、宰揭之露(甘露)、长泽之卵(驼鸟蛋)”等。伊尹是有史记载最早采用“甘酸苦辛咸”五种基本味来调味的大师。他真可谓“调”的祖师爷。
过了很多朝、代,很多年,南宋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其中有一句:八百里分麾下炙
如此炙牛心分食真是太奢侈,太腐败了。到了唐代,疆土广袤,经济发达,各地各国商贾云集,市场经济非常发达,让我们看一看:
唐代的市井饮食


古代的井,外口是方的,内口多数是圆的,所以,像井那样方形的地方围起来做生意,叫“市井”。还有一种说法,打了井,有水可喝,才会有人聚集于此,包括来做生意,这才叫市井。不管哪一种说法正确,市井饮食其实就是市肆饮食,就是食肆,就是饭店、菜馆。唐朝社会财富相对较为丰富。当时,京都长安城市东、西两市商业集中地,店铺林立,极为繁华。饮食业有文献可考者,即有:张家楼饭店、颁政坊的馄饨曲、长乐坊的毕罗(饆饠)店、辅兴坊的的的麻饼、长乐坊的美酒店、胜业坊的推车小贩卖蒸饼(馒头、馍馍)的、被人称为陶寺的西市鬻(yù)饭,还有肉行、茶肆以及的胡姬酒肆(西域女企业家开的酒馆)。其他如韩约能的樱桃毕罗(饆饠)、庚家粽子,也风靡一时。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之类八百里快马传递鲜果进贡的食事。穷奢极欲的李唐王朝终于敲响了自己的丧钟。
经过五代十国,历史的车轮滚到了宋朝。由于长期以来某些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误导,不少人只知道宋朝的包龙图、陈世美,还有岳飞、秦桧。其实,宋朝是我国科技大发展的年代。即便从饮食文化来看,就有
两宋的南料北烹和拨霞供


两宋的食事都名留史册。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都是十分繁华的京都,“只把杭州做汴州”嘛。以前我们念这首诗,都以为是揭露统治阶级忘记丧权辱国的铁证。其实,皇帝从汴州逃到杭州,大批高厨跟来,身怀绝技,却没有用武之地,因为食材不同了。当时的食俗,南咸北甜,汴州的糖醋黄河鲤鱼很甜,也炸得很酥。可是西湖里的鲤鱼有泥腥味,于是改用鯶鱼(草鱼),南方人不喜欢油炸的,于是改为水里汆汆。南方人不喜欢甜味,于是减糖加姜——就成了西湖醋鱼。这就叫南料北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