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中国饮食文化演义

上海食文化江礼旸

第六回 周文王演习周易 燧人氏钻木取火

这才有:周文王(姬昌)演周易,八八六十四卦,同饮食有关的有三卦,即需卦、颐卦、鼎卦。“需者,饮食之道也。”“需,君子以饮食宴乐。”“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这是说,饮食是“道”。有礼貌的宴乐,既是道又是艺术。我们的东邻日本,赏花讲“花道”,敬客称“茶道”。我们也应当讲饮食之道。

二是颐卦,“颐者,养也”,这是讲饮食的目的和效益。

三是鼎卦,“以木巽火烹饪也”。巽(xùn)指风(古代传说中风神叫巽二,《西游记》四十五回:“慌得那风婆婆捻住布袋,巽二郎扎住口绳。”),柴(木)在下,火在上,风在中间起作用。这是讲烹饪工具的运用。这实际上是在讲烹饪的效果与火候的关系(九沸九变,火为之纪)火候由人掌控,技巧高度化为艺术了。

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即“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南奔于楚,东征三年,日理万机的大忙人。他在周礼中说及设官分职,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每官之属六十。仅天官就有膳夫、庖人、烹人、内饔、外饔、渔人、鳖人、腊人、笾人、醢人、酰人等,所掌的是“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膳用六牲,羞用百二十品,物用八珍。”这就是周八珍。周公旦日常工作太忙,不能正常进餐,所以用珍贵的(也就是高档的)食材制作八种珍品、这就是“周八珍”。

周八珍包括: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熬、肝膋(liao)。为了简单明了起见,这样表达吧——淳熬是用早稻和油脂、肉酱制成的煲仔饭。淳母是用忝子和油脂、肉酱制成的煲仔饭。两种“便当”,只是主食不同。炮豚即最原始的烤乳猪。炮牂,即烤羊羔。捣珍是用木榔头打出来的肉丸子。那不就是潮州丸子的祖宗吗?熬,是姜桂腌牛肉。肝膋是烤狗肝(用网油包好)。通篇看来就是宫廷套餐、快餐。那么,说到这份上,烹和调到底是什么呢?最早进行烹和调的又是谁呢?

烹的祖先——燧人氏,调的祖先——伊尹

我们的祖先“人猿相揖别”时,菇毛饮血,生吞活剥。偶尔发生的雷击引起森林大火,先民吃了被烧死的动物肉,感到味道要比生食好吃得多,就想方设法保留火种。开始熟食。从考古发现看,距今四五十万年的北京猿人,就已能掌握和使用天然火了,但一旦熄灭,还得生食。大约在五千年前,我们杰出的祖先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开创了人工取火的新纪元,后人将钻木取火的发明者尊为“燧人氏”,这就是“烹”的祖师爷。有了熟食,但无调味品,还得吃食材的本味。到了新石器时代,耐酸、耐热、不漏水的陶器的出现,引发了调味品的问世。咸盐和酸梅,使食物有了最简单的味道。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梅的替代物——醋。醋不但可调味,而且可以除腥解腻,杀菌消毒。当时的人们已经形成“无醋不成味”的烹饪习惯。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
电子邮箱:shswh2012@126.com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415室
沪ICP备12030793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