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演义
上海食文化江礼旸
第五回 礼失求诸野 民以食为天

以上是今天还有遗迹的。那么,今天在某些地方已经看不到的食俗呢?《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注:即公子宋)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
这一段话大意说郑国两位公子上朝时,其中一位叫子公的公子有特异功能——食指大动。到了王宫,果然如此。郑灵公为了说明特异功能不灵,故意不给他吃,气得子公用手指尝味。我一解释,你们也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就是说,上古没有筷子时,人们用手抓东西吃。食指,是因为用来尝味才得的名。那么,这种现象叫什么,那就是:礼失求诸野
中原地区,这种礼(礼仪、礼节、习俗,包括食俗)没有了,可以到“老少边穷”,到荒野之处去找。譬如:没有筷子的时候,用手抓东西吃。现在大家用筷子吃东西了,再也不用手抓。而新疆维吾尔族“抓饭”就是中原地区古代食俗的重现。“礼失求诸野”还有就是“家”字,还有乐器“筚篥”。说到这里,难道你不想了一下:历代食事兴盛,民以食为天嘛。

我们呱呱坠地,一面哭,闭着眼睛,却张开小嘴,东寻西寻,找什么?找乳头呀!干嘛的,要吃嘛!接下来这一辈子,吃是一个大工程。因为人要活下去,机体正常运转,要补充营养,主要就依靠吃,中国人尤为甚之,古叫做“民以食为天”。但除了活命之外,吃还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文化。所以,上下五千年,历史也记录下兴盛的食事,譬如:彭铿斟雉帝何飨?

这故事前文已经提到。上古三代是:尧、舜、禹,尧执政时,日理万机,吃饭不规则,又没有调料,长此以往,得了胃病。有一位猎户叫篯铿的打了个雉,用小米的碎粒为芡,做了个“雉羹”,献给尧,其中用了盐和梅为调料,尧吃后,胃病有了改善。后来常吃,胃病居然好了。高兴之下,将大彭城(今之徐州)封给他。人们就称他为彭铿,此人善于调摄,注意营养,当然也不乏体力劳动和运动,活了800岁,人称“彭祖”。


尧之后,经历了舜和禹。禹这位老兄治水功不可没,可是当权之后有了私心,将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开始了夏朝。商汤取代了暴虐的夏桀之后,建立了商朝。到了商末,纣王荒淫无度,“酒池肉林”,如此浪费,极大的犯罪。他还把不同政见的西伯姬昌关在羑(yǒu)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