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素食(三)
上海食文化贺化帛

到了清代,尤其素菜的发展越加繁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素菜成了与享有盛名的四大菜系外又一不可或缺的风味菜。到了晚清,翰林院侍候读薛宝辰著有《素食说略》一书,依类分四卷,其中就记载了当时较为流行的素菜200余种。尽管作者在“例言”中称“所言作菜之法,不外陕西、京师旧法”,但较之《齐民要术·素食》、《本心斎蔬食谱》等以前的素食论著,内容丰富,方法易行,对寺院菜在民间的推广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多寺院菜所出肴馔,均已形成该寺院特有的风味,“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清稗类钞·饮食类》),而“扬州南门外法少寺,大丛林也,以精治肴馔闻”。许多寺院僧尼以寺院菜的独特风味来经商谋利。此时还出现了以果品花叶为主料的素馔,“乾、嘉年间,有以果子为肴者,其法始于僧尼,颇有风味,如炒苹果、炒马蹄、炒藕丝、炒山药、炒粟片,以及有煎白果、酱炒核桃、盐水熬花生之类,不可枚举。但有以花叶入肴者,如胭脂叶、金雀花、韭菜花、菊花瓣、玉兰花瓣、荷花瓣、玫瑰花瓣之类,亦颇新奇”。
寺院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1)就地取材。寺院宫观的僧尼、道徒平日除了诵经、入定、坐禅及一些佛事之外,其余时间多用于植稼种蔬的田间劳作,以供日常饮食之需。大量的饮馔原料皆得之于宫观寺院依旁之地,可谓“靠山吃山”。以重庆罗汉寺内名馔“罗汉斋”为例,其喻意罗汉的十八种原料分别是花菇、口蘑、香菇、鲜蘑菇、竹笋尖、川竹荪、冬笋、腐竹、油面筋、素肠、黑木耳、金针菜、发菜、银杏、素鸡、马铃薯、胡萝卜。这些原料及其平常,皆为山野货色。而扬州大明寺如“拔丝荸荠”、“拔丝山药”“鸡茸菜花”等也都是就地取材的上乘之作。再如斗姆宫所在地的泰山,有这样的民谚:“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斗姆宫的僧厨用产自岱阳、灌庄、琵琶湾的豆腐,制成“金银豆腐”、“葱油豆腐”、“朱砂豆腐”、“三美豆腐”等名馔,以饷施主。青城山天师洞用茅梨、银杏、慈笋等当地原料,烹制出“燕窝蟠寿”、“玫红脆饯”、“仙桃肉片”、“白果烧鸡”等都是寺院烹饪就地取材的具体反映。(2)擅烹蔬菽。寺院菜的主要烹饪原料为菇果蔬菽之类。像杭州灵隐寺的“云林素斋”,对这些原料的烹制素负盛名。以“溜黄菜”为例,取嫩豆腐一块、蘑菇、素火腿、绿色蔬菜、生粉,细盐、素油。 先将蔬菜放入锅内烫熟捞出,用冷水冲凉,切细成丁;将素火腿、蘑菇切成细丁;将豆腐搅拌,连同蘑菇丁一起,加生粉、细盐、拌匀成糊;素油入锅至六成热时,倒进豆腐、蘑菇丁一起制成糊状,然后熘透其出,盛进深底盘内,撒上绿色素菜丁和素火腿丁,形成“满天星”,最后淋上麻油即成。此菜味美不腻,清香可口,是云林素斋齐名的还有上海玉佛寺和功德林、扬州大明寺、成都文书院等的素斋。它们皆以选料精细、烹制考究、技艺精湛、花色繁多、口味多样等烹饪特点而蜚声海内外,共同体现着寺院素斋烹蔬菽的整体特征。(3)以素托荤。寺院菜不仅在造型艺术上颇显功底,而且在以素托荤方面匠心独运。如当年的功德林素斋中的名馔“烧烤肥鸭”、“四乡熏鱼”、“脆皮烧鸭”、“松子肥鹅”、“八宝鳜鱼”、“红油明虾”、“醋溜黄鱼”、“卷筒嫩鸡”等,皆以豆腐衣为造型原料,根据鸡鸭鹅鱼虾等形象特征加以造型,不仅形神兼备,而且味香可口,大有以假乱真的效果。而扬州大明寺的“笋炒鳝丝”,所用原料无非是香菇之类,而烹制出的效果相当逼真,几乎与真鳝丝切丝烹制出的“炒软兜”无异。另外,按照一定方法,白萝卜加发面、豆粉、食油等可制成“猪肉”,面筋可造成“肉片”,豆筋可制成“肉丝”,胡萝卜,土豆可制成“蟹粉”,绿豆粉、玉兰笋可制成“鱼翅”,如此等等。这种以荤托素仿制技巧的运用,充分展现了中国素馔的艺术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在饮食活动中特有的审美心态与艺术创造能力。

现代的民间素菜馆更多地引进了佛教的元素,店主很多都是在家的居士,店家的布局清静、雅致,供奉佛祖。厅名、菜名往往选用佛门典故,背景音乐也往往使用佛教音乐,用具也体现佛教的特色。总之,在整体设置,细节的安排上都会亲近佛门,同时秉承了佛教的饮食传统和文化内涵,融合了宫廷素食的精细和形象,民间素菜的天然和质朴;寺院素菜的纯正和严格。在烹饪技法上丰富多样,色、香、味、形、器、质、养、声、景和谐统一。融合了现代人的健康的饮食理念。运用了宫廷素菜的惟妙惟肖的仿真技巧,素菜荤名、素菜荤形、素菜荤味 。甚至引入很多西餐的做法 ,吸引崇尚于素食的专门人群。
总之,中国的素食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和中国佛教对素食的推动和产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素食的理念、素食的食材取用和素食的表现形式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当然素菜作为一种风味菜和其他地方风味菜一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改造自己,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