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佛教与素食(一)

上海食文化贺化帛

素食常与持斋念佛联系在一起,佛门净素是素食的主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近代的健康、养生意识的不断增强,素食已逐步成为一个地区、家庭和个人的崇尚时尚和文明的标志。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以素为主的饮食结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早有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在这期间并没有多少宗教因素的作用,更多的是以科学养生作为这种食物结构的生成起点。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寺院的兴盛,素菜的创制与出新便有了与之相适应的条件和环境,并蒙上了一层宗教的色彩,从此真正意义上的素菜—寺院菜,才得以蓬勃的发展。

佛教在两汉时期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与黄老之术结合逐步传播,随着僧人的不断东来,倡法说教,并为统治阶级的宫廷所接受。当时印度佛教的大、小乘各派基本上已被介绍到了中国。到了南北朝时佛教走上了自己发展的道路。并和中国的道教在宗教体系上开始分化,同时皆蓬勃发展。从此,在各名山大川逐步出现了大量的寺院宫观,就此寺院菜也便应运而生。

起初,小乘佛教僧尼在生活上是以乞食为主,所以虽重杀戒,但又无法禁止食肉。《十诵律》说:“我听啖三种净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不见者,不自眼见为我故杀是畜生;不闻者,不从可信人闻为汝故杀是畜生;不疑者,是中有屠儿,是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有关僧尼吃”三种净肉“的记载,还可见于《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袛律》等佛典中。自南北朝后,大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大般涅槃经》、《楞枷经》等都主张禁止食肉。《大般涅槃经》卷四:“从今日始,不听声闻第子食肉;若受檀越(施主)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断大慈种。”南朝梁武帝尤其重视戒杀和食素,他撰写的《断酒肉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的看法。(1)僧尼吃肉皆断佛种,日后必遭苦报;(2)僧尼不禁鱼肉,将以国法、僧法论处;(3)郊庙祭祀所用的牺牲祭品,皆以面粉造型代用,太医不以虫畜入药。由于他坚持素食,使寺院僧尼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戒律生活。佛门僧众严格遵循素食习惯,即不食肉及五辛。该戒律一直延续至今。所以,我国寺院素菜,其真正产生的时间应是南朝。

佛教的饮食观主张素食,少食,并非不无道理。据资料研究说明,人类合理地少食、素食是促进身体健康、长寿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与古人主张的“食欲常少”“少食养胃气”的观点一脉相承,合乎科学原理。但佛教是这样解释的,(1)认为食也是五欲(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之一,过分强烈的要求是一种贪婪和持著。《摩訶止观辅行》说:“吃少,心智才能清明,”道理很简单,少吃,不贪吃,心智才能清明。”(2)同时,佛教戒律中还喻食为药,也就是要求僧人把饮食当作“药”,这样在进食时就不会贪多贪吃。吃得越多,人越昏沉,饮食过度,不但伤肠胃,而且会造成机体长期负荷过重,影响健康。(3)在佛经中认为,肚子饿得难受,也是一种“病”,用食物“充饥”才能疗之。这和中医的养生理论是有差异的,但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今世界上仍有不少地方的小乘佛教提倡苦行,以少食、不食为功课。总之,少食、素食、清淡都是佛门提倡的主题和修练。

不过,佛教也是以生存为本。当饥饿危急到生命和影响到健康时,也有特例开“方便法门”的。据记载:当初释迦摩尼还是悉达多太子时,在伽耶山上修苦行,每天只吃一点果品,豆类,或喝一点豆汁,甚至后来到了日食一麻一麥的程度。但这种种无理的苦行,却始终未能达到他所希望达到的根本的觉悟,也就是说从迷惑中醒悟过来。所以佛陀提出不要再持着,尤其是“苦了肉体反而是执着肉体”时。最终他放弃了绝食,欣然接受了牧女的奶酪,食毕顿时五体畅通,元气恢复。佛陀明白了养性中道,不贪吃,但也不必绝食,也正如此,佛陀才静坐在菩提树下,发出宏愿:“我若不能了脱生死,到达正觉涅盘的希望,誓不起此座!”由于有了如此经历,证得正觉的佛陀明白一切众生和诸法都是由因缘而生,无须强求,当下放下。

佛教的饮食在异国异域也有别论,就是在本国也会视具体场合,实际情况而开“方便法门”—关于佛众第子吃肉的问题,佛陀讲过,“见到杀、听到杀、特为杀”这三种不净之肉是不可吃的,但至于在不得已的环境下,才可以开方便之门。佛说吃物常如作吃毒药想,如此渐进,以至少吃或不吃。当初释迦摩尼佛在世时的僧团,随处以托钵乞讨为主,受俗家人方便布施,也就未能严持素食。在佛陀众多的弟子中,有一个叛逆变志者叫提婆达多,曾为了攻击佛陀而提出了五法宣言,以苦行进行修炼,其中就有一条为“不食荤腥”,说是“守杀生戒,不吃鱼肉。”佛陀坦然地回答他:“你能想到这样,很好,你自己可以去奉行,我不但不来禁止你,而且我更要褒奖你。但你不能强制大家来执行,身体虚弱的或有病的修行者,也有可以行方便的,使他们得到肉身的营养。这说明释迦摩尼佛也并没有强求弟子一定要食素。佛陀慈爱地说道:“过去诸佛,行乞食法,我也是行乞食法;过去诸佛,行过日中一食,这我也准许,但身体弱的人,每天二餐三餐,我也认为可以,食以调身,只要不过分贪取食欲。这并不能说为非法。”佛教中也有“方便”法门,即为老、弱、病、残的僧人熬药时,因治病需要,也允许中药里有能做药的虫出现,为了补充营养也可以适当增加些食物。

2

诸如此类,为了不误解佛门素食,也并不是竭力为不食素者寻求种种理由。众所周知,今日南传佛教的泰国、越南、缅甸以及我国西藏、内蒙古的密宗喇嘛也没有要求全部素食,佛门的目的,一方面是反对“弱肉强食”以表万物一体之仁,一方面是要根除“杀性的动机”,以维持世界和谐共处。有大德师说过,牛奶、蜂蜜、燕窝等都是生物身上的剩余之物,不属荤腥之列,素食者也可食。而至于吃鸡蛋,食“花斋”者有人吃的,食“长斋”的就应该戒绝了。而且渐进的修养第子,以花斋开始,渐至全斋,这也符合修行渐次的道理。至于五辛之类的绝对是斋者所忌。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
电子邮箱:shswh2012@126.com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社联大楼415室
沪ICP备12030793号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8120